切换到宽版
  • 22081阅读
  • 1回复

关于“爱错”的一场世纪审判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2-11-26
 

“钻石男人”王石离婚了;拥有看似童话般爱情的董洁和潘粤明也分道扬镳。
我们不禁自问:爱情到底怎么了?
为什么当初般配的神仙眷侣最后却终成怨侣?
不爱了,是因为曾经错爱吗?难道一开始就爱错了吗?
 
正方: 我们都爱错了!

正方观点: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爱情。爱错是必然。
 
理由一: 我们爱的是理想的父母。
现在,仔细打量一下你的老公。他最像你家里的谁?
答案是,你的爸爸!
心理学家发现,我们的伴侣和自己的父母有相当大的关联。通常,我们试图去找的是我们理想中的父母。
什么是理想中的父母?假设你是一个女生,你的父亲是一个极有威严的男人。从小,你在他的掌控下成长,他说向东你就不能向西。那么成年后,当你遇到一个温柔的、十分听你话的男人,你会被深深吸引。觉得找到了自己生命里的真爱。其实,你是害怕再一次经历童年的伤痛。
 
与其说你找了一个爱人,不如说,你找到了一个理想中的爸爸。
可是,我们很快找到了一个反例:好莱坞著名女星哈利·贝瑞有个十分糟糕的老爸,他时常会殴打她的妈妈。长大后,贝瑞的几次婚姻,都选择了同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。这是为什么呢?
那是因为贝瑞拒绝接受她的爸爸。相反的,她渴望去改变她的爸爸。于是,童年的她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,长大后,当她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时,就会像童年渴望改变爸爸一样来改造自己的配偶。
 
对于这一点,她自己也意识不到。这就解释了,为什么我们找到的爱人竟然和父母那么相似!
这是因为:无意识中,我们都将恋爱当成了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。我们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的父母的角色,来修复我们童年的不幸。不管你的爱人是和你父母截然相反的亦或是十分类似的人。
许多婚姻成为坟墓是因为:它是我们原生家庭模式的重复。我们找的老公或老婆,其实是我们的另一个爸爸或妈妈。
 
理由二:我们爱的是自己
有这样一个绘本故事。说的是有一只缺了一角的圆,它很不快乐,于是它四处去寻找遗失的那一角。它爬山涉水,遇见了不少角,却总是不能与自己相配。最后,它终于遇见了和自己相配的一个角。
故事简单,道理深刻:男人也好,女人也好,追求爱情的过程,其实就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。
心理学家认为,每个人身上都具有“显性”与“隐性”的人格。显性人格表现在外,隐形人格则深藏在内。一个开朗的人实际潜藏着很抑郁的一面,而一个很安静的人,很可能在另一种情境下,变得张扬十足。
于是,当我们遇见一位具有自己“影子人格”的异性时,心中就会有所触动,因为对方刚好彰显了自己被压抑的人格特质。很多人说自己的另一个和自己的性格刚好互补,就是这个原因。一个沉默的人遇到一个活泼的人,往往是他的“影子人格”见到了阳光,受到了感召,由此变得极为愉快,受桎梏的心灵,得以自由释放。
 
这个“影子人格”和“显性人格”整合互补的过程,帮助我们发展出一个较成熟人格,心理学家称之为“完整之我”的追寻。
最典型的,梁朝伟和刘嘉玲就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妻。刘嘉玲阳光爱玩,相反的,梁朝伟则深沉寡言。他们的相爱,就是一种互相补充的过程。
 
所以,与其说我们爱的是我们的伴侣,不如说,我们爱的是一直被深藏起来的自我。
 
 

反方:爱本身没有错!

反方观点:爱本身没有错,错的是一段关系。
理由一:我们都找错了方向。
完美的爱,是每个人追寻的;然而,我们所经营的任何一份关系无不伤痕累累。这是无数人对于爱情的巨大困惑。
在《完美的爱,不完美的关系》一书中,作者约翰·威尔伍德提出了两个概念:“绝对的爱”与“相对的爱”。
 
他认为,存在一种“完美之爱”。但这种爱只可能从内心深处来,它安住在我们的天性之中。这是一种人与自我、他人、生命的最和谐的相处方式。在这种爱里,我们无私的关怀他人,无条件的接纳自我,喜悦的与生命共处。
 
但问题是,我们能在爱情关系中找到这样的爱吗?
作者认为,人们压根找错了方向。人是身具无数缺点的动物。我们贪婪、自私,容易恐惧、紧张、嫉妒。每个人有不同的身体、家庭背景、价值观,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以至于人的关系不可避免是难以和谐的。
 
这就注定了,在一段关系中,我们只能遇到“相对的爱”,即不完美的爱。
看,问题就在于,我们期望从一段关系中得到的,其实并不存在。
 
我们常常告诉自己,我们找不到爱。但真相是,我们根本不信任爱。不信任爱。
于是,一方面我们渴望爱情,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恐惧爱的出现。
即使进入一段关系后,不管我们爱这个人多深,都难以克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。
 
理由二:我们根本误会了爱情!
关于爱情的第一个误会:爱错了人。
对于爱情,我们有许多幻想。最常见的是:我们生来就会为了追寻那个TA!从无数的浪漫爱情故事中,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:这世界上一定有一个人是为了与我们相遇而诞生的。
真是这样吗?
 
精神病学家法兰克·皮特曼却从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没什么比‘灵魂伴侣’一说造成更多人生不幸了。” 
一旦陷入爱情迷局,我们就会抱怨选错了人。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蠢蠢欲动,找小三的,或者离婚的,都是为了找到那个“对的人”。
 
法兰克指出,这是一个误区。实际上所有婚姻可以说都是“不合”的――夫妇都来自不同的家庭,对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。幸福关键在于用两只眼来看事情:一只眼从配偶的角度看,一只眼从自己的角度看。
也就如同葛优在电影《非诚勿扰二》中说的:爱情,就是将错就错!
 
 
关于爱情的第二个误会:爱情不变论。
关于“七年之痒”的说法,我们一直深信不疑。现如今,我们的爱情周期越来越短,“七年”已经太长,“三年”“四年”我们就需要止痒一下。扪心自问,随着岁月的流逝,我们的爱情真的变质了么?
 
一般来说,爱情分为4个阶段。
    第1阶段:共存期。这是热恋时期,情人不论什么何时何地总希望在一起。
    第2阶段:反依赖期。感情稳定后,至少会有一方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,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冷落。
    第3阶段:独立期。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,要求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时间。
    第4阶段:共生期。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形成,你的TA已经成为你最离不开的人了,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,你们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,而会互相成长。

    问题是,我们中许多人都过于迷恋于第一阶段,总是希望彼此黏在一起。于是,当另一方要求独立空间之时,我们就大叫:爱情变了!对方变了!
实则是,爱情是肯定会变的,你却没有跟上爱情的步伐。有的时候,一方跟上了步伐,另一方却还处于爱情的上个阶段。于是,两个人产生了爱情阶段上的代沟。
 
一旦我们无力回头,就开始埋怨:爱情是有问题的。爱情真是冤!
 
 
总结陈词:

对于爱情本身,我们可以“千万次的问”。爱情的美妙就在于,每一次,她都会给你不同的答案。如果爱情就像程序一样,看到了开头,就知道结尾。爱情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魅力了。
 
我想,真正的问题是:
我们是否可以去把握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?
我们是否可以去发展出更强大的爱的能力?
与其找一个所谓的“灵魂伴侣”,不如试着去欣赏我们眼前并不完美的这个人。
与其沉溺于浪漫无法自拔,不如在享受激情的同时,与爱人培养一种更深刻的友情。
与其祈盼一份绝对完美的爱情关系,不如在一段不太完美的关系中完成自我的成长。
 
而成长,也是爱情能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。
 
 
 
 
 
心理服务(心理咨询与治疗、心理讲座、心灵成长工作坊)
联系方式:QQ:3943181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电话:18905009965
离线吃猫的鱼
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2012-11-27
正方有点浪漫色彩,反方很现实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,再选择上传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