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宽版
  • 4744阅读
  • 0回复

孩子丧父却谈笑风生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2-12-04
— 本帖被 福建福州心理医生陈震平 从 心灵互动:你问我答 移动到本区(2012-12-09) —
 邻居40岁,因胃癌去世,生前对儿子特别疼爱。他儿子14岁,在葬礼结束后的酒席上大吃大喝,谈笑风生,谢帮助办丧事的人也是满脸笑容。孩子很胖很贪吃。他母亲说他情商有点低,还不懂丧父是怎么回事。难道真的只是情商不高吗?

  李子勋回复:

  在心理学看孩子的行为有多种可能性,14岁是一个不愿在人群中暴露自己情绪的年龄段,不哭不代表内心没有眼泪。同时有些14岁的孩子会无意识盼望父亲离去,因为母亲的权威已经被他磨灭,父亲是仅存的威胁。患有轻度智障、癫痫、抽动障碍、癔症人格等的孩子,的确会有这样不合时宜的行为表现。另一方面,突发创伤引发的心理隔离作用,会让人看起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。害怕死亡却又要装出对死亡藐视的孩子,有时也会这样。心理替代是另外一种美妙说法。孩子内心不能接受父亲的离开,无意识扮演着父亲的角色,做父亲在世时待人接物要做的事,而且似乎一夜之间就成熟了。如果是这样就需要持续观察,必要的心理干预也要跟进。

  尽管为孩子的行为作了多重合理化,仍消除不了我心中的担忧——我很清晰上面的解释是为我自己做的,我对孝与不孝似乎也有很重的情结。记得小时候听说雷会打不孝的人,每次打雷我都很害怕,因为觉得自己总给父母惹麻烦,一定是不孝的人。

  孩子的行为肯定不是情商低的原因,不知道孩子的母亲是怎样调教自己孩子的。我学了多年的西方心理学,感觉还是中国文化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的教育比较深邃。建议这位孩子的母亲要多给孩子一些东方文化关于亲情的教育,至少要知道对亲人感恩和敬畏。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孝的理念,针对亲情是孝,针对王权是忠,针对人道是义。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社会的关系。所以几千年主流文化都在研究如何做人,做什么人,如何治理人与管理社会。
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,可以用”恢复数据”来恢复帖子内容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