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到宽版
  • 6653阅读
  • 0回复

没法跟人有深交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2-12-10

 

  问:我今年34岁,在一家外企做部门经理,是个所谓“场面上”的人,表面看为人处事周到、体贴、幽默、开朗、随和。可是我很难跟人深交,我有太强烈的好恶是非感,太直率。平日与人相处脾气挺大的,发作时没遮没拦,根本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。但我本意并不坏,只是就事论事。我的问题出在哪里?
 
  李子勋回复:
 
  客观地说,本意不坏是一种合理化,如果你的行为举止无端让人感觉不爽,即便是无意的,也是一种“坏”。
 
  人类普遍存在一种内在感觉,以为自己看到的、触及到的东西,其他人也应该有相同的感觉,其实人与人的知觉差异非常大,每个人都有自己感知到的独特的世界。比如城市人到野外感受到空气的清新,大地的翠绿,人际关系的朴实,为之感叹;而生活在当地的人却可能更多感受到生存的艰辛,生活的不便。可见,以自己心中的是非对错去教导别人,显得实在荒唐与霸道。中国的构词学,尤其是同义词反义词的创造,建构了人的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,深陷这种思维可能导致个体人格的分裂,会无意识把自己分为好的自我:优点;坏的自我:缺点。好的自我必须时时刻刻与坏的自我斗争。这种分离思维在荣格心理学中是人格阴影,越是表现出正人君子样,内心潜藏的阴影越大,冲突越大。这种分裂的冲突既可以表现为对自己的攻击:抑郁;也可通过超价观念、道德化、对错是非表现出对他人的攻击:躁狂。对他人的错误攻击,深层语言是“我不像你”,真的动机是要平息阴影给自己带来的道德恐慌。与人深交的障碍正是无意识压抑并否认人格的阴影,当与人太接近时,因为无意识担心阴影泄密而激发的一种焦虑。
 
  分析人格阴影也要分析文学、神话、童话、传说中的价值结构,好妈妈、坏后母;勤劳的人、懒惰的人;王子与平民等等,都代表着人格的光明和黑暗面。所以检视自己儿时记忆深刻的童话人物,可以帮助理解自己。社交中的焦虑都是对自我的焦虑,要坦诚接受自己内心的虚荣、促狭、小气、怪癖等等,把它们看成自己生命构成的重要成分,在满足高尚自我的同时,也满足一下自私的自我,这样生命才是活的,生动的。
 
 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,再选择上传
 
上一个 下一个